行业新闻

三大难题阻碍西藏太阳能产业发展

16/05/2011 | 行业新闻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省区,年日照时间大部分地区在2000小时以上,年辐射量可达6000-8000兆焦耳每平方米。

  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介绍,西藏太阳能研究、开发、利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以光热为主,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国家先后在西藏实施了“科技之光计划”“光明工程”“西藏阿里光电计划”“送电到乡”等太阳能光伏工程。目前,西藏已经建立了县级独立光伏电站7座、乡级光伏发电站和风光互补电站300多座,户用太阳能光伏电源、风光互补电源约10万套。   太阳能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三大”难题困扰发展   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西藏自治区能源示范中心等科研部门和单位专家认为,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成为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务院又明确将新能源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根据西藏能源发展规划,近期(2012年前)西藏将努力缓解电力短缺的矛盾,将建设10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中期(2015年前)将从根本上解决区内用电问题,加快外送电源建设,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发电将达到15万千瓦,“西电东送”的接续能源基地在建规模不低于1000万千瓦;远期(2020年前)藏电外送成为西藏战略支撑产业,在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以上,外送投产规模1000万千瓦以上。因此,拥有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西藏自治区,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和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面临极好的政策机遇,开发潜力巨大。   但目前,西藏太阳能产业仍面临着“政策、技术、人才”三大难题困扰。   一是政策上扶持力度仍不够。在政府投入方面,2008年开始,国家对西藏无电地区电力开发定调:“国家投资80%,地方配套20%”。然而,由于西藏地方财政财力有限等因素,20%的配套资金很难解决,这无形中为太阳能开发和建设造成资金瓶颈,太阳能新技术和产品推广难度大。在政策扶持方面,太阳能产业未列入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自治区政府未出台新能源发展优惠政策,也未对新能源企业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二是西藏本地太阳能研发技术、产业开发滞后,而引进内地太阳能产品又“水土不服”。   西藏自治区能源示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江介绍,西藏当地企业生产的太阳能产品几乎没有,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热产品基本上是从内地引进到西藏,西藏太阳能产业基础薄弱,同时,太阳能研发行业也是新兴行业,许多太阳能研发开发生产等方面没有完全配套。他认为,当地研发部门对新能源引进和针对高原地区适应性研究等方面还比较欠缺。   其次,太阳能产品引进到西藏出现“水土不服”问题。例如,一个太阳能新产品在内地已经攻克技术难题,而且也推广了多年,但到了西藏就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电站仪器设备、小型新能源产品出现散热差问题,这可能与西藏空气稀薄有密切关系,但一些太阳能产品蓄电池寿命较短。”王海江说。   此外,一些小型太阳能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这也给广大农牧民用户造成很大的不便。   三是新能源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阻碍西藏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西藏新能源研发部门人才匮乏。以西藏自治区能源示范研究中心为例,这个单位编制30人(编制未满),现有人员中,只有1/3的人员是技术人员。   “留人留不住、进人进不来”成为西藏科研单位人才引进的又一障碍。近两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在西藏大学、拉萨师专、西藏农牧学院等高等院校设置太阳能专业,但由于科研单位不能自主招人,以及一些学生择业观念影响纷纷考公务员,因此,科研单位无法招聘到新能源专业的毕业生。而一些内地科研院校毕业生,又因待遇差等原因无法留住人才。 加大太阳能产业扶持发展力度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专家认为,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而太阳能产业作为绿色无污染产业,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例如,太阳能光伏电站每发一度电可节约0.376千克标准煤炭,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997千克。按照目前西藏太爷脑功能光伏和光热产品数量,西藏一年可节约标准煤162805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17633吨。这对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专家建议:   第一,国家应加大对西藏太阳能产业发展补助和补贴力度,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太阳能产业扶持力度,使其成为节能减排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产业。   第二,自治区政府亟待出台新能源优惠政策,同时可将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拓展延伸和覆盖到新能源企业,为西藏太阳能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第三,自治区政府应加大高校新能源课程设置,灵活调配新能源专业人才在新能源科研单位或企业就业,为他们提供“三险一金”等相应的政策待遇,使其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西藏新能源发展做贡献。   第四,加大对新能源科研部门的建设步伐,加大对科研部门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培训力度。   第五,国内太阳能研发部门和企业,应从技术上要考虑西藏空气稀薄、日照强烈等特殊区情,在太阳能产品技术上进行升级改造,缓解“水土不服”问题。   第六,应尽快制定太阳能产品质量监测机制,防止内地一些“三无产品”、问题产品进入西藏,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返回

扫一扫

扫一扫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